大成皮肤网列表
搜索

大成皮肤网 > 问答首页 > 甲沟炎

猩红热是怎么引起的

会员:dcpfb80314 性别:男 年龄:15 

来自于: 山东省青岛市

病情描述(发病时间、主要症状、症状变化等):
猩红热是怎么引起的
希望提供的帮助:
原因有哪些可以调理好么
提问时间:2017-03-29 12:02:33
最佳答案
  
  病情分析:

  你好,猩红热是由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所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也可引起扁桃体炎,丹毒,风湿热,心内膜炎及局部感染。

  指导意见:

  临床以发热、咽峡炎、全身弥漫性猩红色皮疹和疹退后皮肤脱屑为特征。少数人在病后可出现变态反应性心、肾并发症。
2017-05-08 01:39:49
答案不满意,查看更多>>
其他答案
 
  
  你好,猩红热是由细菌感染导致的一种急性的传染病,细菌的名字叫A组溶血性链球菌。传染源为患猩红热的病人,或者是带这种菌的人,此人可能并未表现为猩红热;多数经过飞沫,即呼吸或说话带出的可能看不见的小颗粒传播,但是猩红热也可以通过被细菌污染的食品或用具传染,偶尔也可以通过外伤或产道感染。

  猩红热开始可能会突然出现咽喉痛,头痛寒战,恶心,发热等,然后12-48小时左右会从颈部,胸部及腋下开始出现皮疹,然后4-6小时左右发遍全身。皮疹的特征为红斑上细小的丘疹,用手按压会褪去红色,摸上去像是砂纸的感觉;舌头开始出现一个个鲜红的圆圈,后全部变红。发病一周后,开始出现皮肤脱屑,可能持续几周左右。

  如果怀疑得了猩红热,需要及时到医院的传染科或在呼吸内科进行治疗。猩红热的治疗很明确,主要分为病原治疗和对症治疗。抗生素治疗以青霉素为首选,疗程2周左右,青霉素过敏者可选择红霉素。对症治疗是指针对出现的症状采取对应的纠正,如补充血容量等。


  
2017-05-08 11:58:11
其他答案
  
  红热是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以发热、咽峡炎、全身弥漫性猩红热样皮疹及脱屑为特征。后期少数病例可发生心肾并发症。

  [病原学及发病机理]

  主要致病菌为B型溶血性链球菌A组菌株,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咽部引起化脓性病变,毒素入血引起毒血症,使皮肤产生病变,严重时肝、脾、肾、心肌、淋巴结也可出现炎症性病变。个别病人于病期2~3周后可在全身多器官组织产生变态反应性病变。

  [流行病学及预防]

  本病全年可发病,但以冬春为高峰,主要多见于5~15岁儿童。传染源主要是猩红热病人及带菌者,B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其他感染病人也可视为传染源。猩红热病人自发病前一日至出疹期传染性最强。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由于本病毒不耐热、对干澡抵抗力弱,故间接接触传染可能性小。人群普遍易感,加之红疹毒素有5种血清型,无交叉免疫,故猩红热可再感染。猩红热病人要严格隔离至咽拭子培养阴性为止。有接触史的易感者,可预防性用青霉青G40~80万u/日,3~4天。

  [临床表现及诊断]

  本病潜伏期为1~7天,一般为2~3天,其临床表现是细菌、毒素和变态反应综合的结果,临床上分轻型、普通型、中型、脓毒型、外科型和产科型。普通型起病急,高热咽痛、头痛,周身不适。发病12~48小时可出现典型皮疹,即在全身弥漫性潮红的基础上,散布粟粒大小点状丘疹,压之褪色,疹面无正常皮肤,皮肤瘙痒,皮疹常先由耳后、颈部开始至全身。皮疹在48小时达最高峰,以后按出疹顺序先后消退,2一3日消失。个别可持续1月。咽部及扁挑体充血、红肿,表面及腺窝有黄白色渗出物,易拭去。软蹲粘膜充血水肿,可见小米粒状丘疹和出血点,称眼红热粘膜内疹,病初时舌被覆白苔,乳头红肿突出白苔外,称“草莓舌”,2~3天后舌苔脱落,舌面光滑呈牛肉色(肉红色)。舌乳头仍凸起,称“杨梅舌”。面无点状丘疹而呈均匀红色。口鼻周围相对苍白称“口周苍白圈”。近些年来,猩红热已趋于轻型,发疹不呈全身性,持续时间短,大片脱屑也少见。但后期仍可并发变态反应病变,如风心病、急性肾炎。

  [诊断主要依据]:

  ①临床表现为发热、咽峡炎、典型皮疹、莓样舌及脱屑。

  ②B型溶血性链球菌培养阳性,还可参考接触史及白细胞升高的变化来判断。本病需与其他发疹性疾病进行鉴别。


 
 
2017-05-08 11:23:17
其他答案
病情分析:您好,青霉素是治疗猩红热和一切链球菌感染的首选抗生素,一般注射青霉素G,疗程7~10天,停药后做咽培养.对青霉素过敏者可用红霉素口服,或头孢菌素类药物,疗程不得少于7天.

意见建议:重者可静脉给药或两种抗生素联合应用. 急性期患儿应卧床休息,较大儿童用温淡盐水含漱;饮食以流质,半流质为宜;皮肤保持清洁,可予炉甘石洗剂以减少瘙痒.

补充询问:
2017-03-31 01:10:54
皮肤疾病病友群 49人正在热聊,等你加入

导航 | 电脑端 | 客户端下载 | 反馈 | 地图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版权所有:大成皮肤网(2010-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