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互联网科技已经对传统产业显现出巨大的影响,并将持续加速与传统产业的深度融合和转型升级,在加速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还在不断催生新的业态、创造新的模式。在医疗卫生行业,科技公司已经利用移动技术逐渐打通了信息浏览、自助挂号、移动理赔、空中获取检验报告等环节,医疗卫生行业正在悄无声息地被互联网纳入其中。
有人说,2014年是中国的“移动医疗元年”。这一年,医疗信息化建设提速,人口健康信息化基本框架开始形成,各种移动健康服务应用软件令人应接不暇,以互联网巨头“BAT”(百度、阿里巴巴、腾讯)为代表的商界大佬也在加紧布局移动医疗。
信息化带来哪些就医便利:
现在,大伙儿越来越希望通过新技术、新设备更便捷地获取健康知识、更实时地获取健康数据、更精准地找到对症医生,相比于预约挂号、网络咨询,老百姓对卫生信息化的要求越来越多,也越来越高。广大医务人员也希望通过信息化的新途径、新方法,变常规的治疗疾病为日常的健康管理,帮助更多居民实现预防为主,让大伙儿尽量不生病、少生病。作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四梁八柱”之一的卫生信息化,正在帮助医患双方实现这些愿望。
2013年,我国医疗IT总投资额达到240亿元。花了这么多钱,出现了这么多新概念,大伙儿到底能获得什么好处?事实上,卫生信息化关系到老百姓健康需求的全领域,比如,除了大家感受最深的预约挂号、分时段就诊,一些大型公立医院还开通了微信、支付宝支付功能,挂号、付费不用再排长队、耗时间。
一些医疗网站开通了患者和知名专家在线通话业务,确需要到大医院、找大专家的患者,可以直接找医生加号,免去了疑难重症患者挂不上号的担心。还有远程医疗的建设,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患者可以获得大医院医生的视频会诊,明确病情。通过医保网络平台的互联互通,更多的异地医保患者将逐步实现实时报销。
再比如,我国已建成了全球规模最大的法定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系统,基本实现了法定传染病实时网络直报,平均报告时间由直报前的5天缩短为4个小时,实时预警系统为有效防范传染病的大范围流行提供了基础。
在卫生信息化建设的前沿城市,通过信息化获取的医疗数据,还可以用于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的绩效考评,实现医院和医生的收入与药品、耗材的销售量脱钩,与医疗质量、工作效率、患者满意度直接关联,从而鼓励医生凭借自己的技术为患者提供最需要、最实际的医疗服务,更好地理顺医疗机构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