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医典故】
魏文王问名医扁鹊:“你家兄弟三人,都精于医术,到底哪一位最好呢?”
扁鹊答:“长兄最佳,中兄次之,我最差。”
文王再问:“那为什么你最出名呢?”
扁鹊答:“长兄治病,于病情发作之前,一般人不知道他事先能铲除病因,所以他的名气无法传出去;中兄治病,于病情初起时,一般人以为他只能治轻微的小病,所以他的名气只及本乡里;而我是治病于病情严重之时,一般人都看到我下针放血、用药教药,都以为我医术高明,因此名气响遍全国。”
【神医典故新解】
神医扁鹊及 《黄帝内经》都提出“上工治未病,中工治已病,下工治末病“,意即高明的医生能够在疾病未发之时及早发现端儿进行干预,防微杜渐以预防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中等层次的医生在疾病发展呈现一定症候的时候,辩证(和或)症论治,将疾病及时的控制治愈;普通的医生的医生则往往在疾病出现一系列征候或不适症候的时候,才发现疾病的发生,针药并施针对疾病进行扑救式治疗。
“治未病”是中医学未雨绸缪、防微杜渐的预防医学思想的高度概括,目前,很多医疗机构已经推行了治未病科、预防保健科等。
【典故现解】
治未病的三个层面:
未病先防——未病养生,防病于先;
既病防变——已病早治,防其传变;
病后防复——病后调摄,防其复发。
哪些人群?—需要“治未病”?
一、身体健康、无异常指证,需保持最佳状态者。
二、体质偏颇、有疾病易患倾向者,经常有效毛病的(如经常感冒或患感冒的次数比别人多)。
三、自觉症状不舒服、但各项理化指标无异常者。
四、理化检查指标处于临界值、但尚未达到疾病诊断标准者,即疾病的易患人群。
五、慢性疾病稳定期需延缓发展、预防并发症者。
六、病愈但需预防复发者;或大病初愈、术后身体虚弱者。
内外兼修,内调外养,标本兼治
根据个人的体检报告进行综合地分析和评估,针对每个人的不同体质、不同健康状况,去除危害健康的因素,通过调节心理、平衡膳食、起居调摄、运动保健、传统治疗等,提供个性化建议。对于发现明确疾病及急重患者,建议进行专科诊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