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成皮肤网列表
大成皮肤网 > 新闻> 学术文献>正文

麻风的临床典型表现与防治措施

发布时间:2016-11-11 14:53 浏览次数:449

  麻风是由麻风分枝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主要侵犯皮肤和周围神经,在抵抗力低的病例中,到了中、晚期可累及深部组织和内脏器官。麻风死亡率低,但可导致肢体残疾。

麻风的临床典型表现与防治措施
麻风患者

  麻风的临床表现与诊断要点:

  1. 主要通过与麻风患者的长期密切接触传播。鼻是麻风杆菌排出的主要出口,可经呼吸道、破损皮肤、伤口感染而致病。人对麻风杆菌有不同程度的自然获得性免疫。大多数接触者在感染后建立了对麻风杆菌的特异性免疫力,从而以亚临床感染方式终止感染,不发生麻风病,仅少数人对麻风杆菌无免疫力,或免疫低下者才易感染致病。潜伏期3个月~10年,平均2~5年。国内发病率已降到0.5/10万。

  2. 临床典型表现

  (1)皮肤(毛发损害) 皮肤神经末梢浅感觉(温觉、触觉、痛觉)障碍;汗腺分泌障碍;毛发、眉毛、毳毛可脱落;经耳后等皮肤斑疹、丘疹、结节、斑块、浸润、水疱、溃疡(萎缩)等病变组织活检可找到麻风杆菌(瘤型与界线类麻风)。

  (2)周围神经损害 可见耳大神经受累、“爪形手”“猿手”。受累的周围神经症状可呈棱状、结节状或均匀地粗大,有痛感或压痛,有时出现干酪样坏死、纤维性变化及钙化等。损害常局限于外周神经和皮肤,呈红色或暗红色斑块状、环状或地图状,红斑、浅色斑或小丘疹聚集等。临床特征采用五级分类法可分为:结核样型(TT)、偏结核样型界线类(BT)、中间界线类(BB)、偏瘤型界线类(BL)、瘤型麻风(LL)。也有未定类麻风(I)。

  麻风的防治措施与用药:

  1. 明确诊断后应尽早开始规范治疗。

  2. 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用多种药物联合化疗。

  (1)多菌型 利福平[保甲] + 氨苯砜[保甲] + 氯法齐明(氯苯吩嗪)[保乙],疗程24个月,用药剂量视病情酌定。氯法齐明有抗麻风杆菌核酸代谢、杀菌、抗炎、抗Ⅱ型麻风反应的作用。口服200~300mg/d,1次服,待反应控制后,缓慢减量。

  (2)少菌型 利福平[保甲]+氨苯砜[保甲],疗程6个月,用药剂量视病情酌定。尚可选用醋氨苯砜[保甲]注射给药。

  3. 密切注意治疗药物的不良反应,用药期间应定期检查血常规和肝功能。

  4. 对症支持治疗。麻风反应时可慎用沙利度胺(反应停)[保乙]、肾上腺皮质激素、氯苯达诺(B663)、普鲁卡因、雷公藤等相应治疗。

  5. 隔离治疗直至治愈为止。

相关阅读
热门问答更多>>

导航 | 电脑端 | 客户端下载 | 反馈 | 地图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版权所有:大成皮肤网(2010-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