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成皮肤网列表
搜索

大成皮肤网 > 问答首页 > 脂溢性皮炎

脂溢性皮炎的治疗药物

会员:dcpfb70387 性别:女 年龄:37 

来自于: 湖南省邵阳市

病情描述(发病时间、主要症状、症状变化等):
脂溢性皮炎的治疗药物
希望提供的帮助:
该怎么做呢?怎样确诊治疗啊
提问时间:2017-03-01 12:42:16
最佳答案
   病情分析:

  脂溢性皮炎又叫脂溢性湿疹是发生于皮脂溢出部位的一种炎症性皮肤病.

  指导意见:

  内用药物:可用维生素B6每次10-20毫克每日3次口服.维生素B2每次5-10毫克,每日2次口服或用复合维生素B,每次2片,每日2次口服瘙痒剧烈时,给予脑益嗪,每次25毫克每日3次口服.或去敏灵每次25毫克,每日3次口服若有感染时可用四环素或红霉素每次0.25克,每日4次口服.严重时给予青霉素每次80万单位肌肉注射每日2次.病情较严重者可短时间小剂量应用皮质类固醇激素,如强的松5毫克每日3-4次口服.

  生活护理:

  注意事项

  ⑴要保持生活规律和充足睡眠精神要愉快,按时服药.

  ⑵勤洗头一般3-5天洗一次,宜用硫磺软皂,禁烫洗和搔抓

  ⑶调节胃肠功能保持大便通畅,必要时可用适量番泻叶泡水代茶饮.

  ⑷急性期要避免风吹日晒不要用强刺激性药物.




 
2017-03-10 11:46:48
答案不满意,查看更多>>
其他答案
    
  病情分析:

  脂溢性皮炎,好发于皮脂腺分布较多的地方,如头皮,面部,胸部及皱褶部.本病慢性经过,易反复发作,常伴为毛囊炎,睑缘炎,面部常与痤疮,酒渣鼻螨虫皮炎并发. 脂溢性皮炎最根本和有效的办法是抑制皮脂异常分泌,减轻皮损处的炎症反应,彻底排毒防止组胺和组胺受体的释放,起止痒作用.

  指导意见:

  西药治疗 一般以抗组胺药物为主,如开瑞坦,这一类的药物可以有效止痒.作用迅速,但药性稳定性不好,而往往容易导致过敏现象.

  中医特效中药 主要以清热凉血,润燥为主,如 (脂 宁康),往往可以起到很好效果.对面部脂溢性皮炎和头部脂溢性脱发效果显著!配上B2.B6口服,有效提高疗效,缩短病程.



 
    
2017-03-10 10:05:24
其他答案
 
  
   脂溢性皮炎,好发于皮脂腺分布较多的地方,如头皮,面部,胸部及皱褶部.发生于头皮部位,开始为轻度潮红斑片,上覆灰白色糠状鳞屑,伴轻度瘙痒,皮疹扩展,可见油腻性鳞屑性地图状斑片;严重者伴有渗出,厚痂,有臭味,可侵犯整个头部.头发可脱落,稀疏.面部损害多见于鼻翼,鼻唇沟和眉弓,有淡红色斑,覆以油腻性黄色鳞屑,常满面油光.胸部,肩胛部,初为小的红褐色毛囊丘疹伴油腻性鳞屑,以后渐成为中央具有细鳞屑,边缘有暗红色丘疹及较大的油腻性的环状斑片.皱褶部多见于腋窝,乳房下,脐部和腹股沟等,为境界清楚的红斑,屑少,湿润,常伴为糜烂,渗出.多见于30岁至50岁,尤其是肥胖的中年人.本病慢性经过,易反复发作,常伴为毛囊炎,睑缘炎,面部常与痤疮,酒渣鼻螨虫皮炎并发.

  脂溢性皮炎最根本和有效的办法是抑制皮脂异常分泌,减轻皮损处的炎症反应,彻底排毒防止组胺和组胺受体的释放,起止痒作用.

  1.不要过度使用去油,去角质产品:虽然脂溢性皮肤炎常常生长于皮脂腺较多处,但是过度去油,去角质很容易诱发它的发生,偏偏一般女性却特爱在这个区域作去油,去角质的工作,像是使用妙鼻贴,敷去角质面膜,用绿豆粉,丝瓜水,应该要严格禁止!

  2.给予适当的保护:一旦产生脂溢性皮肤炎,除了要避免进一步伤害,还可以使用一些低敏度的乳霜保护,尽快形成良好的皮脂膜,避免进一步的伤害!

  3.不可过度清洁:在脂溢性皮肤炎的肌肤上,使用刺激性较低的洗面奶,可以避免进一步受伤,也预防诱发!

  4.不宜用卸妆液,水洗式卸妆油等卸妆产品:除了卸妆液,为了让油能被水溶解,水洗式些妆油多添加许多界面活性剂,对于脂漏皮肤炎的肌肤常常具有刺激性哦!

  5.身心放轻松:压力可是脂溢性皮肤炎的头号大敌哦!




  
2017-03-10 09:45:33
其他答案
病情分析:脂溢性皮炎最根本和有效的办法是抑制皮脂异常分泌,减轻皮损处的炎症反应,彻底排毒防止组胺和组胺受体的释放,起止痒作用。应用皮康王霜、皮炎平霜、肤轻松霜、祛斑霜、倍氯美松霜等多种皮质类固醇激素外擦。

意见建议:可以考虑已经治愈了,但生活饮食上还需注意。生活中要注意调节饮食,多吃蔬菜水果,限制多脂、多糖饮食,忌食辛辣、酒等刺激性食物,避免精神过度紧张及局部搔抓,生活有规律,保持足够睡眠。

补充询问:
2017-03-01 07:59:03
皮肤疾病病友群 49人正在热聊,等你加入

导航 | 电脑端 | 客户端下载 | 反馈 | 地图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版权所有:大成皮肤网(201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