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医生、护士,想必先映入脑海的是圣洁、白衣天使之类的词语。自古以来医生从来都身负重任,肩负着救死扶伤的神圣使命,在他们的队伍里有着为编著《本草纲目》而偿遍百草的明代名医李时珍;有着潜心研究医术创造“望闻问切”的扁鹊;也有着不顾种族界限来中国大陆救治伤员的白求恩......
在以往,患者对于医术高明的医生是敬而畏之,而随着近些年医疗事故的多次发生、医闹职业的产生,医患关系变得尤为复杂,医生、护士也被认为是高危行业,不断有年轻的医者因手术意外或者患者家属的误会而断送生命。作为儿科医生的李宝华也远远没有想到这一天会降临在自己身上,被家长严重砍伤、身重数刀后救治无效身亡,三十而立,正当壮年,大好青春,然而这一切和他都已无缘。李宝华事件让我们再次看到医生在医患关系中的被动,医生和患者之间本身属于相互依存和信任的关系,为何频频发生让医生、护士寒心的事?
李宝华事件的发生在医护圈激起了千层浪:医生护士自发组织悼念昔日同事;部分医学生认为若未能处理得当会影响职业选择,失去当医生的希望;众多网友要求严惩凶手,还医生公道。鉴于事态的严重,公安部也发声要严惩伤害医护人员的违法犯罪行为,可犯罪分子被抓后事情还尚未完结,我们应该反思是否加强了医院的保安措施就会减少伤医隐患?是否有了严惩暴力伤医行为的政策支持就会消除隐患?
其实不然,和谐医患关系的建立,需要双方换位思考才能从深层次上解决问题。固然在我国医疗体系中存在着或多或少的体制问题,但寻医者应明白这是社会发展中潜藏的弊端,看病救人的一线医生是执行者不是制定者,无需将怒火随意发泄到关系着自我安危的医生上。对于医生本身,在重大医疗手术前,通俗易懂的手术说明能稳定患者家属情绪的同时,也能为自己的安危筑起防护网。
还记得在经过6小时抢救终于苏醒后的71岁老人,虽无法说话仍用手写下“护士没吃饭”这样的温馨话语,不禁让在场护士落泪。其实人心是暖的,将心比心,互相理解,便没有了隔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