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这两个角色不能和平共处那么整个生命的天平就会瞬间崩塌。
可是,如今时不时就会看到由于紧张的医患关系引发的医患纠纷登上新闻头条,更有甚者,引发血案,这样的就医环境恐怕要用“恶劣”来形容罢?!
在此抛开体制问题不谈,单从出于尊重生命的角度来说说今天想要讨论的这个话题。到底是什么原因催产了“赴美就医”这个行业?
很明显,这是一个新兴的医疗服务行业,有一句话说的很对,“哪里有痛点,哪里就会有商机”,“有缺陷的产品最终会被市场淘汰”,这样的商业理念在任何一个领域都是行得通的,国内糟糕的就医环境把患者推出了国门。
其实,如果在国内能够得到公平和高质量的医疗服务,有谁会愿意花更多的时间、精力和金钱大费周折地去国外看病?但是,在面对生命遭到威胁的时候,尤其是自己最亲近的人面临生命威胁的时候,其它的一切都会显得无足轻重。
从就医环境,医疗技术以及医患关系这三个方面比较中国和美国的就医情况来看,在面对重大疾病的时候,选择赴美就医,可以说是在目前的情况下对生命的尊重。
还记得之前有看到过一篇纪实报道,讲的是一位杭州骨髓瘤患者赴美就医的过程,相信有看过那篇报道的朋友,对文章印象最深刻的部分大概就是中美问诊情况的差别以及中美诊断结果的差异吧!准确地来说如果那位患者当时选择在国内医治,那么最后的结果很有可能就是“误诊+瘫痪”。然而,经过在美国医院的治疗,那位患者的病情不仅基本痊愈,身体状况也恢复得很好,回归到了正常的生活。
为什么中美医疗的差异会有这样的的天壤之别?主要需从几个方面来做一个分析:
1、医疗资源的分配
中国的人口基数大,有限的医疗资源分配到每个病患身上十分有限。
国人看病难,看病贵这似乎已经是一件经不起深思的痛点了,无奈之下用一句“生不起病“的玩笑话来自嘲我们的医疗体系。在医疗资源分配尚且不能满足需求的情况下似乎更无法考虑医疗质量的问题了!在美国,每一个家庭都有自己的家庭医生,面对疾病的时候,美国家庭会先去找家庭医生来做基本的判断,解决不了的问题再找相关的对口医生进行诊断,每一个医生一天可能就只接待一两个病患。
记得杭州人出国就医那篇报道中提到患者去国内当时最好的脊椎手术医生那里问诊,患者的家人发现,全国有超过一般以上的相关患者都会被推荐来那位医生这里问诊,那位医生每天都要接待六、七十位患者,平均给每位患者的时间就是五分钟,强大的工作量加上连续时间工作,几乎不可能做到准确诊断和对症下药,几乎就是流水线作业一样的诊断,这对于患者和其家庭而言是非常残忍的事情。
那篇报道中提到,有位患者在国内的几家医院问诊时得到的诊断结果都表示患者得的是骨巨细胞瘤,必须需要动手术,后遗症是人有可能瘫痪。但是经过在美国医院的诊断发现病人得的是骨髓瘤,只需要进行放疗,不需要手术就可以痊愈!
所以说,国内的误诊有的时候不是医生的错是整个医疗体制的问题!
2、诊断时间和诊断程序
医疗资源的分配是否均匀,决定患者就医时是否能得到充足的诊断时间和完整的诊断程序。
我国有限的医疗资源根本没有办法保证医生在问诊的时候做到足够细致,甚至是没有办法做到准确诊断,这是十分可怕的事情。没有充足的诊断时间和完整的诊断程序的保证根本就没有办法保证不发生误诊。
3、医患关系
决定医患关系是否和谐最根本的因素还是——对于生命,是否做到了根本的尊重!
试问,如果患者在去了医院之后得到的是健康,那么医患关系还会紧张吗?肯定不会。但是,往往发生在国内医院的情形是, 患者进了医院花了钱,遭了罪,还丢了命,这样的情形放在谁身上能够承受得了?
那篇纪实报道中有很大一部分文字是描述患者在赴美就医时是如何通过接受放疗痊愈的,整个过程几乎没有痛苦,没有眼泪,没有抱怨,有的只是医生对于患者最细致的人性化关怀以及对于生命最根本的尊重!
对,尊重!似乎,患者的生命在美国那家医院得到了额外的尊重似的,使得患者觉得自己看病就医的过程就如同一次旅行,没有负担没有焦虑,其实,这才是一个完整的医疗体系下生命应该被呵护的样子,人生而平等,每一个生命都值得被认真地对待。
赴美就医期间,那位患者一共接受了20次放疗,每天一次,每周五天,周末休息,每次照射不过2、3分钟,除了皮肤上留下了一个黑点之外,几乎没有其它的任何影响。患者赴美就医痊愈后回国前,已经和医院国际中心的医疗陪护人员变得跟朋友一样了,因为国际医疗中心的陪护人员负责预约医生、陪同翻译等工作,他们耐心温和的态度使得患者内心的焦虑和疑惑以及恐惧都消失殆尽,有的只是放心。
最后,美国的医生还帮那位患者找了一位中国的医生负责后来的定期复查工作,不仅如此,还给中国的医生写了一封详细介绍病症和治疗情况的信,并附了一张表,将之后要做的一系列检查都一一清晰罗列。国际中心的陪同医疗人员还将所有的检查报告、治疗记录、医生医嘱、用药报告都拷贝好,供患者留档。此外,让人感动的是,这些贴心的服务一律都是免费的,似乎这才是对于“尊重生命”最好的诠释吧!